案例一
明知借款人借款用于赌博仍出借,法院判决仅偿还本金
基本案情
2021年4月14日深夜,钱某微信联系赵某,称自己正在XX赌场并需要一笔资金救急,赵某通过微信转账的方式转出3000元给钱某,并于转账说明中备注“借款三千,4.19还款”。2021年5月15日,钱某向赵某出具借条,主文载明“钱某向赵某借款现金人民币3000元,于2021年5月31日还清”。2021年7月,在多次催要被拒后,赵某一纸诉状将钱某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令钱某返还本金、资金占用利息及其他费用等共计5000元。钱某辩称赌桌上的钱牌桌上还,不同意返还借款。
法院裁判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钱某和赵某系朋友关系,综合双方当事人提交的微信转账记录、微信聊天记录截屏及各自的陈述,2021年4月14日,钱某在微信聊天中称其借款系赌博用途,赵某回复“考虑一下”,随后通过微信转账出借钱某3000元。据此,可以判断涉案款项是用于赌博。赵某对钱某借款系用于赌博的事实是明知的,故虽钱某向赵某出具了借条,但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三条第四项之规定,此民间借贷合同无效。
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虽然赵某与钱某之间的民间借贷合同无效,但钱某因此取得的3000元,应当予以返还。关于赵某主张的利息1000元和其他费用(交通费,误工费等)1000元,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法院不予支持。
案例二
赌博中参赌人员间的借款,出借人主张还款被驳回
基本案情
张某和王某系朋友,二人相约去赌钱。2019年3月,在某酒店,张某赌博输钱后向王某借款,王某出借了价值10万元的赌博筹码,该筹码可以换取现金。张某给王某出具借条一份,约定一个月之后归还借款及2个点的利息。后二人回到内地,王某向张某索要借款未果,将张某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令偿还借款10万元。
法院裁判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根据双方当庭陈述,可以认定王某明知张某在赌场内进行赌博,仍在张某输钱后向其出借赌博筹码,故王某对于出借筹码实为赌资的性质是明知的。因此,王某与张某之间的民间借贷合同无效。
王某在自身参赌且明知张某借款用于赌博的情况下,为获取高额利息,积极对外出借赌博筹码。因赌博是我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因此,明知用于赌博而借款所形成的债权不应得到法律的保护。综上所述,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三条第四项之规定,判决驳回王某的全部诉讼请求。
法官说法
1.合同无效的缘由
在实践中,因赌博而产生的民间借贷纠纷时有发生,但大多存在于隐蔽的角落,当赌博产生的借贷纠纷争到公堂之上,法官会如何裁判?众所周知,赌博在我国被法律明令禁止,《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七十条有赌博行为的处罚规定,《刑法》第三百零三条规定了赌博罪。总之,公民参与赌博活动轻则违法,重则涉嫌犯罪。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三条规定了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民间借贷合同无效的几种情形,其中第四款规定,出借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借款人借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仍然提供借款的。在前述两个案例中,出借人均明知借款人借款的目的是赌博,却依然借钱给借款人,赌博属于违法犯罪行为,故虽然发生了借款事实,但借款合同属于无效合同。
2.出借人是否参赌的影响
虽然两个案例所涉借款合同都属于无效合同,但为什么最终裁判结果却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原因是两案在事实方面有所不同,即出借人是否参赌。在案例一中,赵某知晓钱某借款目的是赌博,但赵某并没有参与赌博。虽民间借贷合同无效,但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关于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后果的规定,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钱某应当返还借款本金3000元,但关于利息的主张无法律依据,不予支持。在审判实务中,即使借条中约定了利息,但借贷合同的无效也会导致利息约定条款的无效,法院同样不会支持出借人关于利息的主张。
在案例二中,王某在自身参赌且明知张某借款用于赌博的情况下仍出借赌博筹码,对公共道德和社会秩序的负面影响更大。从客观上说,出借人的出借行为既扩大了借款人的赌博规模又变相延长了赌博时间;从主观上说,参赌人员明知借款系用于违法仍借款的主观心态与公序良俗严重相违背。更不必说,涉案债务系非法债权债务,依法应当不予保护,故法院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总而言之,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会综合考量双方提供的证据及陈述,根据事实差异(主要是出借人是否参赌)而作出不同的裁判。
法官提示
现实生活中,虽知道赌博可能涉嫌违法犯罪,但亲朋好友之间碍于情面将钱款出借给借款人用于赌博的情况并不少见。然而,面对这种情况,一定要学会拒绝、及时规劝,否则不仅钱款有可能要不回来,还可能陷入感情破裂、人财两空的局面。如若自身涉赌,并在赌博过程中出借赌资,法院可能会认定为非法债务从而不予保护。
法院在此提醒大家:洁身自好、远离赌博,守好自己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