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苑文化 > 法官文学
民族百年奋进的文学再现
——读《白鹿原》有感
作者:刘昕迪  发布时间:2022-09-27 17:37:12 打印 字号: | |

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是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作品,并入选作家出版社共和国作家文库,读来趣味横生又荡气回肠,情节质朴又含义隽永,文笔精炼又栩栩如生。它是作家智慧与心血的结晶,其中的文学与文化价值毋庸置疑。

它像一首史诗,展现了中华民族艰辛求索、破茧重生的苦难历程。位于清朝末年+西北一隅坐标点的白鹿原,自种自耕自食、自纺自织自衣。凭学绅朱先生一句“脚放大、发铰短、指甲常剪兜要浅”,算是与“清”家做了草草的诀别,却依然在村头立仁义碑,宣扬“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的《乡约》依旧是原上人的最高行为准则。在各路行政长官走马灯般轮番登场又离场的过程中,靠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躲过了抗日战争的硝烟。然而,是加入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却成了超出原上最早革新力量认知范围的难题。书中白灵、鹿兆海二人用抛铜板的方式决定一人加入一个党,并相约时间以观后效的情节,生动再现了懵懂年代里的青年人彻底觉醒前的茫然。历史的脚步从不停歇,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几多周张、几多曲折,几多同根相煎、几多拨云见日,终是迎来了改天换地的红色新中国。白鹿原是祖国大地上成千上万乡村城市的缩影,告别了封建社会的前世,却以血肉为代价在漫漫黑夜中摸索前行,历千难万苦方寻得共产主义良方,换来今生国泰民安。

它像一幅画卷,重温了八百里秦川文脉绵长、弦歌铮鸣。书中原上的祠堂是族长白嘉轩发号施令、定纷止争、整饬族风的凡俗世界,而白鹿书院则是传道解惑、引领思想、春风化雨的文雅场所,主人朱先生是原上人毫无疑问的精神领袖。当远赴南蛮之地讲学未果后,他登上关中华山顶峰,长吟道“踏破白云万千重,仰天池上水溶溶。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当白、鹿两家原上大户因为土地发生争端时,他致信白嘉轩,只说“倚势恃强压对方,打斗诉讼两败伤。为富思仁兼重义,谦让一步宽十丈”。值国家风雨飘摇动荡不堪之际,仍聚八位关中大儒于书院,致力编修纳历史沿革、疆域变更、山川地貌、物产特产、清官污吏、乡贤盗匪、节烈妇女、天灾人祸的地方县志,定格中国乡村的斑斓画卷。关中腹地,先人农耕定居于此,历代皇朝建都于此,沃野千里必滋生文明兴发。兴于诗、立于礼,丰盈着民族厚重独特的人文精神,积淀千年的思想光芒辐射四周。

它像一篇散文,讴歌了国人坚毅顽强、逐日追光的精神气质。主人公白嘉轩是土生土长的关中汉子,天性淳良、正直仁义。他可与长工兄弟相称,培育出真挚的感情;他可自掏腰包济寡妇、修祠堂、兴学堂;他可在外界纷扰杂乱中独自关门劳作而寻得内心安稳。其正其直,即便被匪人折了腰、瞎了眼、透了腮,仍不减分毫。书中另一关键女性人物白嘉轩之女白灵,则像一道闪电,撕破了封建社会的裹脚布,叛逆宗法社会,叛逆现实世界,飞蛾扑火般追求个人笃定的信仰与情投意合的婚姻。其果敢坚定,是对传统社会的反思,是全书精神图腾—“白鹿”的人间化身,照亮了原上的天空,带来了刺目的光明。白嘉轩像是一个符号,是祖祖辈辈中国农民的完美化身,是朝朝代代传统文化的坚强脊梁,伴农耕文明绵延几千年,生生不息;白灵更是一个标志,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破旧立新的领头鸿雁,是轰轰烈烈社会更迭的中流砥柱。变迁之势难抵,国人向往光明、不惧万难的内在性格自发完成代际传承。人兴则国兴,人强则国强。

如歌如诉,如诗如画。《白鹿原》以其鸿篇巨制再现民族延续的秘史,感悟家园新生的阵痛,思辨国家崛起的动力,是当代小说对文化自信的透彻表现与自觉传递,对中国精神的艺术展现与真诚弘扬。

 


 
责任编辑:新闻舆情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