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苑文化 > 法官文学
“财富文化”与“富人文化”
作者:徐秀丽  发布时间:2015-06-10 15:13:44 打印 字号: | |
  现在世界上的畅销书大多是“财富”系列丛书,如“富爸爸 穷爸爸”等。我的一个朋友更赶时髦,开了一家财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版不同系列的中国财富丛书,其中一个系列是“富人传记”,采访已经荣登或即将荣登中国富人榜的老总们。我的朋友志向远大,欲以此丛书引领中国的“财富文化”。然而,我认为,“富人传记”之类所宣扬的只能算是“富人文化”,与“财富文化”的内涵还相差很远。

  富人可以解释为拥有巨多财富的人,财富却不能解释为富人拥有的巨多财产,因为富人并不拥有全部财富。一般认为,天地间凡是具有人为痕迹的东西皆成文化,有人才有文化,因此,“财富文化”离不开富人,且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富人对财富的盘踞、挥霍,才使财富产生光芒四射的诱惑力。

  那么财富的魅力究竟在哪?富人到底为什么如此令人垂涎?富人相对于穷人而言只是拥有财产的数量不同罢了。圣人曾反复教导,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必挂心。但是富与穷的天壤之别仍然使人无法释怀,于是总有人发疯一般追求暴富。富了有什么好处?有人喜欢富人的物质享受,有人喜欢富人的光彩夺目。

  想来想去,我羡慕的是富人的自由。或许富人的生活未必幸福,富人的良心未必安宁,但是相比于穷人,富人还是自由得多。他们可以自由地购物不必一遍遍地确认商品是否在打折;他们可以自由频繁地游走于国内国外而不必担心昂贵的机票;他们可以自由地投身于自己喜欢的艺术创作而无需考虑养家糊口;他们可以在远离市区购置别墅享受宁静而不必挤在市中心忍受喧嚣……此种状态不是毫无限制地随心所欲与胡作非为,而是一种不必为衣食担忧的享受生活、创造人生的自由与平和。

  当然富人亦有富人的焦灼与无奈,财大招风,盗窃、绑架、偷拍种种,无形中逼缩了富人的生存空间。即便如此,富人还是会选择继续而且更加顽强地富有下去。他们肯定无法舍弃财富给他们带来的那份自由与平和,这或许正是财富的诱惑与魅力所在。行为科学理论创始人泰勒认为,人的需求分为不同层次,自由与尊严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只有人的自由与尊严获得满足,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行为动力。而财富是获取自由与尊严的物质保障。由此,人们对于财富的追逐或许并不是仅限于物质享受与虚荣心填补,而是在追求一层由自由与平和构筑的生命境界。这大概可以算是“富人文化”的精神内核,而豪宅、名车、珠宝、时装、高尔夫之类,只能算是“富人文化”庸俗的物质外壳。

  富人占据了社会财富的大部分,“富人文化”也俨然成为了“财富文化”的主体。然而,“富人文化”不能替代“财富文化”。富人仅是“财富文化”的建造主体之一,普通人、穷人、国家、社会团体亦参与了“财富文化”的构建,如公然炒作的富豪榜,彰显了财富分配的透明度;各类发财经的肆意传播,是为了迎合人们对财富追逐的迫切渴望;基金会、奖学金都会以捐献者的名字命名,既是国家与富人之间名与利的博弈,也是富人与穷人之间的金钱对话。

  如果将“财富文化”比作一场时装发布会,富人应是台上走秀的模特,模特的背后还有设计师、导演,模特的四周围满了鼓掌喝彩的观众、摄影师以及等着发布最新消息的新闻媒体,等等。

  由此,“财富文化”应是一场以财富为主旋律的合奏,而非富人的独角戏,“财富文化”不等于“富人文化”。
责任编辑:李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