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问乾坤何处,可容狂客!”时下非北宋末年,一群群怀揣梦想的北漂们也非宋江,可这句质问似乎同样适用于他们。北京的房价是无数人的梦魇,再伟大的梦想遇见房价也会瞬间呈现缩水枯萎之状。有人想来北京安身,有人想来北京安心,可绝大部分人来北京是既想安身又想安心。读书人二十年里读过的书摞起来在北京也围不成一个四角天空,建筑工人半生搬过的砖叠一起却发现没有一块儿是用来建造自己的房子。那高的离谱的房价便成了一道魔障,让人三句不离它。此其一。
然而,还是有很多人涌入北京。
早些年的沙尘暴,现如今的雾霾,这些贴在北京城墙上的标签性词语虽在变,可是性质未变,并且危害指数在逐渐升级。细想起来,沙尘暴倒还好,虽来势汹汹,毁的也不过是几天的蓝天与出门的方便;而雾霾却“润物细无声”,悄无声息直接渗透到你的内里,称不上致命,却也闹得人心惶惶。有专家说“预防H7N9要多开窗通气”;有专家说“要想防止雾霾中所含的细小颗粒物伤害身体就要少开窗”。于是,这窗户是开了关,关了开,可状况并未有丝毫好转。此其二。
然而,依然有很多人扎根北京。
如果说房价是梦魇,那么早高峰简直就是厉鬼。房价太高,暂时不要也罢,租房照样有房住。可早高峰却是避不了的苦楚。有钱的买车愁堵车、愁限号;没钱的挤地铁公交挤得头脑发懵双眼无神。若论机会公平,北京的交通最公平,有钱没钱一起堵。不过是有钱的大部分堵在地上,没钱的大部分堵在地下。但凡经历过北京早高峰的人都明白,用任何极端的形容词来形容北京早高峰的不堪都不为过。人贴人,空间成了砸钱都砸不来的奢侈品,即便是豪迈的拿四元钱买两张票也只能占三分之一个人的空间。不管你工作的地方是在国贸的顶级写字楼还是胡同里的快餐店,不管你叫Rachel、Alex,还是人称如花、傻根,这一刻你都会不可避免的感到活的毫无尊严可言。从车厢外看去,那一节节车厢里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瞬间与一瓶瓶沙丁鱼罐头无异。此其三。
然而,北京的人口从未因此减少过。
若要历数北京的不是,还多的是。可是要数北京的好,那也多的是。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从不同的地方来到了这里,并用各自的方式留了下来。
冯唐说,当下的北京已经不适合生活,却还适合思考。他在北京找到了上海、香港、纽约、古巴都没有的丰富。这种丰富是独属于他的北京。
就像“一人心中一个哈默雷特”一样,一人一北京。每个人眼中的北京该是不同的。我也有我的北京。
小时候,在我眼中,北京是头顶光环的。2001年7月13日,一个暑假的晚上,全家人和往常一样在院子里乘凉。和往常不一样的是,伴随着几声嗖嗖响,夜幕里绽放出了几朵大而绚烂的烟花,明亮至极。老爸说,这是在庆祝北京申奥成功。不管是“北京”,还是“奥运会”,对于一个13岁的孩子来说都是美好又神圣的。北京情缘就是自那时起生根发芽的。我想我一定要去北京上大学。
22岁的我来到了北京。认识一个新城市往往是从火车站开始的。北京站和全国各大火车站一样熙熙攘攘、喧闹嘈杂,可朱红色的墙体和屋檐翘起的弧度还是无声传递着老北京城墙根的气息。即便同样有着它的脏乱差,北京到底是不一样的。至少在我心里如此。
在北京已是第四个年头了,回头再次审视这座城市,当初的懵懂向往,现如今也逐渐清晰了起来。
如果说最初的冲动只是因为无知的向往,那么三年后选择留下一定是了解后的理性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中不排除有现实因素,比如对很多特殊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果毕业后选择回家就等于彻底和所学专业说再见,再比如有心选择省城却发现对省城的了解其实远不如对北京的了解。不否认这两者都是我当初做决定时考量的因素。然而,更多的却还是缘于对北京的眷恋。
这种眷恋是其他城市给不了的。信手翻阅手边杂志的人物介绍,随意看几期电视里的人物访谈,不去刻意总结也会发现,那些成腕成家的明星牛人初来北京时有几个没住过地下室,有几个没经历过捉襟见肘一天靠一袋泡面为生的日子。这些不同领域的北漂成功例子激励着不同领域的人群。于是,在北京吃的苦仿佛也和在别处吃的苦不同了,带着些许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的光环,再映衬着心中的那枚不落红日,人人都能比张艺谋电影《英雄》里的人物更辉煌。
汪峰用身处旷野般的辽阔嗓音对熙熙攘攘擦肩磨踵的北京倾诉着他的眷恋,就像一个年轻人在地铁里几乎被挤变了形,可内心还是敞亮的。空间的局限从来都构不成内心的界限。心有多大,舞台便有多大,这便是北京最大的吸引力,一个无限可能性的所在地。
汪峰的声音早已被人听见,而那些天天晨起迎着早高峰开始工作的人群里又有谁是下一个北漂成功故事的书写者,没人知晓。
北京就像是个围城,只是和钱钟书先生笔下的围城不同。围城外的人冷眼瞧着城内的人,心想“天下之大,为何非去北京遭罪”。而围城内的人却甘之如饴,心里念道的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我是后者,围城内的人。留在这里,为的不是有一天也能书写出一篇感动别人感动自己的北漂故事。只是因为,在这片冯唐笔下的“丰富”的土地上,我有更好的工作机会,我有更多的携手并进的同伴,我能时常经历“见贤思齐”的瞬间,我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如此便足矣。